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學生送別吳老
黨和國家領導送來花圈悼念吳老,吳老的妻子向遺體告別 孟祝斌
人群中,一位老者偷偷抹淚
昨天,中國著名植物學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征鎰院士的遺體告別儀式在昆明市殯儀館舉行。來自社會各界的2000余人士前往市殯儀館為吳征鎰院士送行。
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云山、王岐山、張高麗等送來花圈,對吳征鎰院士的逝世表示哀悼,對其家屬表示慰問。
秦光榮、李紀恒、仇和等省市領導前往昆明市殯儀館為吳征鎰院士送行。
告別儀式上,不少人偷偷抹淚
昨天上午9點,昆明市殯儀館內聚集了很多人。眾人都手持白菊,等待見上吳老最后一面。
在告別儀式現場,懸掛著兩幅巨大的挽聯:“窮萬里縱觀原本山川探索時空變遷軌跡;立宏志深究極命草木創系統演化新理論?!庇腥巳绱嗽u論這位科學巨擘:“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說出每一種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種植物的習性,那么吳征鎰一定是其中一個;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聽懂每一種植物的語言、理解每一種植物的情感,吳征鎰也是其中一個?!?/P>
上午10點,吳老遺體告別儀式正式開始。在哀樂聲中,千余人胸戴白花、手持白菊,在吳老靈前深深鞠躬,作最后的告別。人群中有白發蒼蒼的長者,也有青年學生;有吳老生前好友,也有只聞其名未謀其面的市民;有他的嫡傳學子,也有學生的學生的學生。他們都懷著同樣的沉重心情,送別這位科學巨擘。不少人偷偷抹淚。
在遺體告別儀式上,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黨委書記楊永平宣讀了吳老的生平。生平中提到,吳征鎰1916年6月13日生于江西九江。他曾用“長大于揚州、成人于北京、立業于昆明”來概括自己的生平。
這位“能聽懂每一種植物的語言、理解每一種植物的情感”的學者,永遠地告別了這個世界。
1958年,醉心植物研究的吳征鎰舉家遷至昆明,與蔡希陶等合作,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擴建為昆明植物研究所,自此任所長至1983年12月。
吳老的精神將鼓勵下一代前行
吳征鎰院士從事植物學研究和教學70余年,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植物學家和學科帶頭人,他定名和參與定名的植物分類群有1766個,是中國植物學家中發現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
張敖羅是植物研究所原副所長,1958年便與吳老共事,在他看來吳老一生為人師表,不管從學術、道德、作風都是人們的楷模,希望這種精神能夠影響下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叭缃裾乙粋€吳征鎰先生這樣的完人已經很難了?!?/P>
在他所帶的學生中周浙昆是第一批博士生,算得上吳老學生里的大師兄。周浙昆目前是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副園長,是《植物分類學報》和《云南植物研究》的編委,中國古植物學會理事。他說,吳老一生熱愛科學事業,在住院期間還詢問學科研究的進展,他的精神鼓勵了一代科學人前行。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長李德銖同樣師從吳老,近年來主持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的建設。他說,吳老給自己影響最深的就是“自學精神”,能夠靜下心來完成學科研究。同時,吳老還是一個生活豐富的人,帶他們上課時,曾在71歲高齡時爬山,講當年的明星趣聞,最愛吃的則是揚州美食。
追憶
一生三下云南,最終定居于此
他讓云南植物為天下所知
“原本山川,極命草木”,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球場旁的一塊石頭上刻著這八個字,是吳征鎰親筆書寫。大意是說,要盡力探索草木的本源。這句話正是他一生的寫照。
中國植物的“活詞典”
吳征鎰在世界科學界被稱為中國植物的“活詞典”。在他曾經的秘書呂春朝的記憶中,1983年,吳征鎰來到大英博物館,英國人請他鑒定清朝時期駐華英國公使在中國采集的一些至今未能鑒定的標本。吳征鎰認真觀察后,流利說出了每一種植物的拉丁學名以及它們的科、屬、種、地理分布、曾經記錄過的文獻、資源開發的意義等等,令英國人贊嘆不已。
他編著了《中國植物志》(中英文版)、《西藏植物志》、《云南植物志》和《中國植被》等專著30余部,發表論文150余篇。耄耋之年的他仍不斷著書立說,與諸弟子合作先后完成了《中國被子植物科屬綜論》、《中國植物志(總論)》、《種子植物分布區類型及其起源與演化》、《中國種子植物區系地理》四本專著。
云南的植物世界讓他心醉
吳征鎰第一次到云南,是隨“長沙臨時大學”步行團走過1663.6公里來到昆明。他看到云南亞高山針葉林、高山草甸、熱帶山頂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和各式各樣的次生植被,便心醉心了。這是吳征鎰首次與云南結緣。
1946年,吳征鎰放棄出國留學的機會,靜心整理植物卡片,跋山涉水調查采集。這段時間里,對照僅有的文獻和秦仁昌氏所攝的模式標本照片,及自己幾年所積累的昆明、滇西南等處標本,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鑒定,這算是中國人自己鑒定植物標本的源頭之作。在大普吉附近陳家營中國醫藥研究所內,他與同事一起,自寫、自畫、自印,考證完成了《滇南本草圖譜》第一集,可謂植物考據學的起源之作。
1950年,他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1958年夏天,熱愛植物的他偕夫人帶著剛7歲的兒子和5歲多的女兒,乘小飛機到達云南,籌建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終定居云南。
除了“揭秘”,他還是保護者
吳征鎰不僅是植物的“揭秘者”,也是植物的“保護者”。1956年,吳征鎰率先向國家提出在中國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建議,提出了在云南建立24個自然保護區的規劃和具體方案。1980年,哀牢山生態站建成,緊跟著南滾河自然保護區也正式成立,以此為端,一個個自然保護區開始如珍珠般撒遍云南山野。
近60年來,吳征鎰用自己的努力讓云南的植物為天下所知,讓中國植物分類學的研究從云南走向全世界。他曾說:“我一生三下云南,1938年、1955年、1958年,最后定居云南至今。對云南可以說是幾乎走遍了。你看,這不是很令人高興的事嗎?”
來源:http://yn.yunnan.cn/html/2013-06/27/content_2783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