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昆明市殯儀館的告別廳容納不下前往悼念植物大師吳征鎰的人群。大廳、走廊、院子里,人們手拿白菊花靜靜地等候著,就為最后看吳老一眼,與這位植物學界的巨匠作別。
吳老的遺體躺在鮮花中。白色的菊花、紅色的鵝掌、綠色的松柏是他生前熟悉的植物。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送來的花圈,放在吳老的遺像兩邊。中共中央常委張德江、俞正聲、劉云山、王岐山、張高麗送來的花圈也放在兩旁。
吳征鎰,揚州人,生于1916年6月13日,2013年6月20日在昆明辭世。享年97歲。
在西雙版納的密林中,看到不認識的花,可以向他請教;在西藏高原的藍天下,遇到不認識的樹,可以向他請教……
是的,向吳征鎰院士請教植物的芳名,定會得到準確答案。因為他被植物學界稱為“植物活字典”,被他的學生譽為“植物電腦”。
他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杰出的植物分類學家之一。在他70多年的植物分類研究中,定名和參與定名的植物分類群有1766個,涵蓋94科334屬,是中國發現和命名植物最多的科學家。
為一草一木建立“戶口簿”
6月26日上午10點,四面八方的人們來到昆明市殯儀館與大師最后作別。老朋友們緩緩從他身邊走過,學生們緩緩從他身邊走過,躺在鮮花綠茵中的吳征鎰很安詳,似乎在告訴大家,仍然可以向他詢問植物的芳名。
是的,吳征鎰仍然可以回答植物的芳名,因為他為后人留下了《中國植物志》,這是我國高等植物的“戶口簿”,它為中國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戶口。
這部記載我國高等植物種類、特征和分布最完善的巨著,共80卷126冊,5000萬字,5000余幅圖版,是我國3代植物學家集體工作的結晶,全國83個單位375位植物學家參加了這一戰略性的浩大工程。而吳征鎰在其中,發揮了最為關鍵的作用,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中國植物志》工作始于1959年,1997年基本完成編寫,2004年全部書稿編輯完成出版,歷時45年。吳征鎰從一開始就參與組織領導編著,1987年起又擔任了《中國植物志》的主編。
他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完成的3萬多張中國植物卡片,為《中國植物志》的編著提供了最基礎的資料之一?!吨袊参镏尽饭灿涊d了301科、3409屬、31155種植物。吳征鎰擔任主編后,出版了其中的54卷82冊,記載了166科、2019屬、20197種植物。此間,他花費大量時間到標本室根據標本審閱,完成了全套著作約三分之二以上的編輯、研究任務。以他為代表的3代中國植物分類學家改變了中國植物主要由外國人命名的歷史。
此外,吳征鎰還為我們留下了《西藏植物志》《云南植物志》《中國植被》等30余部專著、150余篇論文,其中SCI收錄75篇。
一生心事,只向自然托
與吳征鎰相識在1995年5月。
當時,科技日報開辟了一個欄目《院士科海甘辛》。報社點名要寫吳征鎰,我十分忐忑,一來吳征鎰是駐滇院士中最年長的元老,二來擔心他會不會對這種“命題”千字文章不感興趣。
不曾想到,一聯系,馬上得到回應。而等記者拿著采訪本坐在他家狹小的房間時,一談“科海甘辛”,老人便滔滔不絕。他講自己如何迷上植物,他講60歲時終于圓了進藏夢……
1995年5月29日,科技日報刊登了記者采寫的吳征鎰的“科海甘辛”。同時刊登的,還有時任報社總編輯張飆為文章配寫的一首《江城子》:
一枝一葉拽心河,樹婀娜,草綽約。萬種癡迷,盡化植物歌。尋秘遍踏四大洲,果正碩,情更灼??部里L雨蘊平和,業磅礴,人淡泊。一生心事,只向自然托。常將身詡唐古拉,擷白云,染胸波。
“業磅礴,人淡泊。一生心事,只向自然托?!闭菂钦麈勔簧鷪讨非罂茖W的寫照。
踏遍青山是研究植物的必修課。從事科研的70余年間,吳征鎰的足跡遍及祖國大江南北和世界四大洲。
1975—1976年,60歲的他兩次進藏,翻雪山、過峽谷。1978年—1980年,他入東北,二進疆,重返粵海,遍訪崇山峻嶺;80歲時,他還赴臺灣考察,完成了中國的植物考察。
踏遍國內的青山,他又奔向海外。
他三訪美國、四進英倫、五赴日本,足及四大洲。先后當選美國植物學會外籍終身會員,瑞典皇家植物地理學會名譽會員等。
野外的生活充滿甘苦。因為是平足,吳征鎰便成了“摔跤冠軍”。有個故事傳為佳話:中科院院士周俊曾同他一起考察文山西疇的植物,吳征鎰在密林里又跌了一跤,坐在地上遲遲不起?!拔覀冞€以為他怎么了,正想去拉他。卻見他左顧右盼,手里拿著株植物,歡喜地叫著大家:‘快看快看,這是錫杖蘭?!?/P>
大英博物館的同行自然不會忘記,當他們拿出了鑒定許久卻得不到答案的幾個標本,吳征鎰馬上用流利的英文說出了每一種植物的拉丁學名,科、屬、種、地理分布、曾經記錄過的文獻、資源開發的意義等。
為學無他,爭千秋勿爭一日
從1995年開始,寫過吳征鎰多次,印象最深刻的,是吳征鎰獲得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那是2007年12月25日。一群記者在吳征鎰家擠得滿滿當當。他對大家說的第一句話是:“得這個獎我很惶恐。我沒有盡我最大的努力,因為眼睛、腿腳限制。我的工作大家協力做的居多。今天能夠獲得國家如此大褒獎,我覺得我只能盡有生之力,把后面的同志能帶多少帶多少,帶到科學研究的正路上??傊?,我的能力有限,人生不過幾十年……”
此時,92歲的吳征鎰剛剛接下出任《中華大典·生物學典》主編的任務,每天還堅持工作3小時。
他和植物打交道的幾十年,不僅摸清了中國植物的家底,還對中國植物的來龍去脈作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之初,吳征鎰負責橡膠宜林地考察,與其他科學家一道解決了我國橡膠種植的關鍵技術難題,首創熱帶生物地理群落(生態系統)的定位研究,為人工生態系統的建立和混農林生態系統的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他提出自然保護區和建立人工生態系統相結合理論,親自指導膠茶人工群落的實踐和推廣,在海南和西雙版納植膠區推廣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
1956年,吳征鎰在我國最早提出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倡議;1958年,他與壽振黃具體提出在云南建立24個自然保護區的規劃和方案;1999年,又向國家建議建立“野生種質資源庫”。這些建議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并實施,為我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做出了前瞻性部署。
1964年,他的《中國植物區系的熱帶親緣》一文,獲得中科院科技成果一等獎。他通過對中國種子植物已知3300個屬的分布格局研究,創造性地將其劃分為15大分布區類型和31個變型,提出了中國植物區系的熱帶親緣的觀點。這項研究分析了每種分布區類型形成發展的過程和歷史淵源,揭示了中國植物的分布規律及其在世界植物區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是迄今為止,國內外對東亞植物分布現象及規律最全面和完整的分析,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重視和應用,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系特征評定的重要標準。
1996年,他又提出了東亞植物區作為一個獨立植物區的新觀點,修改了世界陸地植物分區系統。這是吳征鎰在對中國植物區系地理學幾代人研究工作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的原創性學術觀點,是對世界植物區系分區系統的重大突破,標志著中國植物區系地理學派的形成。
此外,他還創新性地提出了被子植物“八綱系統”和“多期、多系、多域”起源的觀點。
2011年12月23日,“吳征鎰院士科技封”發行??萍挤馍嫌≈舷壬綍r最愛的一句話:“為學無他,爭千秋勿爭一日”。這是吳征鎰的名言,也是他一生事業的座右銘。
大師仙逝,大地留芳。
(科技日報昆明6月26日電)